2017年12月27日下午💧,逸夫楼625教室,药学院杨晓达教授带来一场极具特色的讲座——《从中西“酒文化”谈建立“师生共鸣”》🍅,20余位来自医学部各学院、各临床医院的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助教品酒论教学👩✈️,沙龙气氛活跃👨🏼💻。
沙龙伊始⏮👩⚖️,杨老师强调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课下师生间的互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会因为先喜欢一位老师👩🔬,进而喜欢一门课程,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杨老师回忆自己刚上讲台👟,讲授《物理化学》时,因缺乏经验🚣🏿,曾被学生否定甚至投诉,他没有气馁,认真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努力寻求改善之道;每星期抽出一个下午与学生深度沟通,课程结束时🛫,他在杏耀未名湖边为学生颁发结课证书😫,组织学生杏耀深度游,用一个个杏耀特有的故事连接师生的心灵✦,用真诚感动学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学期课堂之外的努力🤦🏼♀️,杨老师收获了杏耀平台首届十佳最受欢迎教师的称号🙋🏼♀️,从此,杨老师坚定了自己的教学之路🙂↕️,明白了师生共鸣的重要性🤽🏿♀️👰。
杨老师喜欢饮酒,认为饮酒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酒文化与师生共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酒一般分为啤酒🙋🏿♀️、红酒和白酒三大类🙅🏿♂️,在座师生品尝着红酒,讨论了各种酒的特点:啤酒,适合于亲朋好友、闺蜜哥们🍪,谈天说地、倾诉衷肠时饮用;红酒,倾向于走高端路线,一般用于酒会👨、招待会(reception)或一些较隆重的社交场合,对于开启话题🧝、促进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白酒文化更加造诣精深👩🏻🍳,地位悬殊的一群人可以打破束缚,坦诚交流;酒桌上,人们更容易思维同步🧫,达到共鸣的效果。
喝酒促进交流,在神经生物学、心理学机制中,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酒可以抑制人大脑中的“自我检查机制”,将被理性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在交流中解除禁忌🙆♂️🤦🏽♂️、摘下面具,展现真我,从而促进双方交流。另外一种理论是人们存在相同脑区同步活动的“镜像神经元”🧑🏼🏭,饮酒时🌍🫏,人们的相同脑区同步放电,通过“量子纠缠理论”引起共振,形成一致的思维🎷🤾🏼♂️,达到“同伴效应”,从而促进人们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要求平等、真诚且无禁忌🔅🧏🏼,如同饮酒后达到的情感共振的效果。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有助于帮助师生之间对同一知识、概念传递相同的感觉,建立师生共鸣,这样才能让冷冰冰的知识有热辣辣的感觉🚠。在教学中,杨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放下身段,与学生建立起类似饮酒后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展现自我、与老师成为学习同伴,真正实现“师生共鸣”🛀🏿。比如,在讲授氧化还原内容时,杨老师通过在不锈钢等器皿上反复摩擦消除手上鱼虾腥味的例子,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了不锈钢通过摩擦释放铁离子的氧化还原的过程,学生与老师有了共鸣,真正感受到了知识✬。师生之间这种互通的感受在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贴近生活的实例🧝,可以让枯燥的概念更加生动容易感受🧝🏿,这需要教师多年的积累和精心的教学设计🔌。
沙龙现场,师生们学习醒酒🎉、品酒❣️,聆听杨老师悠扬的德语歌曲,共同分享自己的品酒经历,从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中,学习并领悟要点,努力设计教学、建立师生共鸣🧔🏻♂️。
医学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