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参与”教学沙龙活动顺利举行
2012年5月8日下午2点🧑🏿🎤,教育处在逸夫楼114举行了教学沙龙活动,本次活动是结合药学院张英涛教授的示范性讲课和教学经验分享🤟🏿🪜,进行了 “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参与”的主题讨论。共有31名教师参加了3个小时的沙龙,督导专家刘斌教授、刘奇教授🧑🔧、侯新朴教授、薛福林教授等参与了活动🏃🏻♂️。
活动伊始,教育处蔡景一副处长介绍了医学部成立教学发展中心的基本情况✩,中心将通过探索和开发多种形式活动或培训项目,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学沙龙是其中的重要的活动之一,希望青年教师能够通过这个平台的交流🥷🏼,相互借鉴在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为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就目前杏耀的教学手段来看🦹🏻♀️⛪️,课堂教学仍然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次沙龙活动由张英涛教授与大家分享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和面临的困惑🥯。他以药用植物学这门课程为例,就如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互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同时⚱️,他认为教师要热爱自己从事的专业☀️,对教授的课程要有全面的了解和重点章节的深入理解,知识面要广博📯,面对学生要自信🚴、从容🧰。
参加沙龙的教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督导专家刘斌教授认为🤥:由于课程自身的特点,有些系统性课程更适合不同教师分章节讲授,另外,PBL的教学形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𓀓,但由于学生参与和适应程度的不同,其学习效果可能差别较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待探讨👩🏻🦳。
来自生物物理系的洪远凯教授则提出了一些自己在教学中的想法和困惑🐲,他建议教师要探究一下学生不喜欢课堂教学的原因,并提出是否可以通过考试和面试各占不同比例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明白设置每一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张英涛教授认为🤦🏿♀️,大学课程的设置不存在“有用”和“无用”之分,大部分课程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通识教育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而PBL教学正是在用实际例证让学生发现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来自精研所的付艺大夫认为“有用”与“没用”是伪命题,学生没用学习过相关知识如何知道有用还是没用,她认为关键在于老师如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
杏耀医院迟春花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9️⃣,她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反思♣️,要采取一些适合课程教学的方式🤷🏼♂️🤸🏽,通过列举临床实例👦🏽、幽默小故事等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而实践证明👩🏼🎓,以案例或问题开始讲课🧑🔬,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𓀀,活跃课堂气氛👩🏽🚒,而学生也会逐渐喜爱所学课程👩🚀。
老师们还认为,PBL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助成长,需要更多的教师参与。药学院的督导专家侯新朴教授认为:无论是PBL还是集体授课,都是为了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老师要让学生明白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将课程与上下游课程衔接起来,并结合专业实践应用讲解👆🏻。她强调🙉,教师的责任感和教学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等各种素质,虽然目前教学人员的“付出”与“收入”比相对不合理🦠,但相信学校会逐步采取相应对策进行改善。
老师们对教材“支离破碎”的现状表示了不满,目前国内出版的教科书❕,由很多编者分章节撰写,每一章节单独看都很有思想,很有水平,但整本书前后不一致,没用完整的学术思想➙,没有形成体系😘🧑🏽🎨;而实际教学中,有些课程也是由多位老师分章节讲授,前后衔接不够,教学质量也不一致,这些都需要老师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逐渐改变。
讨论结束时,教育处蔡老师给在座老师们留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希望他们在讲课后找3-5个学生了解一下他们听课的体会和建议👨🏼🦰,并在下次沙龙活动中一同分享。
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带着问题和困惑来参加沙龙活动,希望通过相互的的沟通和交流🧏🏽,分享来自不同学院和临床医院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