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自2009年起,医学部开展示范性讲课活动🚨,经学生、督导专家和各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推荐,数十位骨干教师开设了百余次示范性讲课。为进一步发挥示范性讲课主讲教师的示范作用,医学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示范性讲课活动进行了更为精心、细致的设计,在前期观摩示范课的基础上,专门邀请主讲教师对示范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介绍♜,并有目的地组织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学习并交流讨论🏯,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切实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2016年4月28日下午,医学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的首次示范性讲课研讨活动在逸夫楼114顺利举行👨🏻🚀✍️。在2015年12月和2016年4月举办过示范性讲课的张卫光教授和伊鸣研究员,与大家分享了“如何上好一堂课”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技巧的经验与体会🙂↔️,来自河北医科大学及医学部各学院的近40名教师和研究生助教,参与了研讨交流。
首先🧘🏽♂️,张卫光教授以“狼来了,你准备好了吗”为题🤾🏿♀️,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及未来教学的发展变化着手👨🦽➡️🦸,向大家介绍了以“手机”为代表的现代学生学习方式对大学课堂的冲击和影响💆🏿🤹🏽。如何让“低头族”在课堂上抬起头、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张教授认为教师必须打破常规🌟,对学科知识进行重新整合、采用“故事式”编排;授课语言要精彩,富有激情;整个讲授过程要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讲授中可通过语调、动作、演示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重要问题反复强调等技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这样学生自然会抬头🙌🏼、关注讲课、参与讨论了💁🏽。
接着,伊鸣老师以示范课“空间认知研究进展”为例向大家分享了他的“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教学理念。在这次示范课中,伊鸣老师以“问题——假说——实验——结论”的科研思路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介绍诺贝尔奖得主的科研故事等🛀🏽,让学生充分了解空间认知的知识和科研思路。他以登山做比喻介绍了课程设计方法➜:采用“开场留悬念、过程做铺垫、结局抖包袱”的策略👨❤️👨🧝🏿,教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博览群山),教会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登山设备),给学生展示学科进展的顶尖状态及终极目标(最高山峰),并引发学生的热情兴趣(登山动力)👨🏻🦼,即帮助学生达到“博、谨、精、勤”的目标。对于如何成为一个吸引学生的好教师🧑🦱,伊鸣老师认为首先要针对不同的听众、换位思考,采用合适的讲授方式让学生听懂,即“入门”;其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引经据典讲解细节让学生相信🖖🏿;另外,讲授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案例🤸🏽♀️,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如果能通过讲课激发学生献身于该学科研究的热情🧰,就是讲课的顶级层次了🍰,应该是每个教师的奋斗目标🧛🏻。
伊鸣老师的分享还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关系⚈,年轻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按学科研究发展的思路进行课程设计,既帮助学生建立了学科思维,也让教师对学科的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有助于教师厘清自己的科研思路,促进自身科研的发展;随着教师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学内容也会随之不断提炼升华。正如伊鸣老师所说🔖,“这短短四节课的内容👰🏿♂️🙋🏼♂️,是我十余年科研过程的提炼总结💙。如果再过几年,我的研究有进展了🧑🦼,授课内容肯定又会不一样。”
两位教授风趣幽默的语言不断引起听众会意的笑声,深入浅出的经验分享让大家频频点头🧛🏿♀️。教师们就年轻教师如何成长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教师的穿着、讲课的语速语调👰🏼♂️、讲授过程中案例的引用、助教如何解答学生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演示和点评。最后🫕,张卫光教授希望大家能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贯穿“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真正实现医学部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理念🗿,这样教学就会提高到新的层次🧚🏽♀️。
医学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育处